《头雁故事》张建华:用牛劲,提心劲,做好乡村产业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6日  作者:外培部  来源:  点击:

张建华,女,1981年8月出生,居住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永盛街道龙潭社区居委会,现任社区总支委员、下设党支部委员、居民代表委员。2023年参加云南农业大学承担的云南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养殖班学习,在学习期间表现优异被评为优秀学员。

她没有想到年过四十还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感受大学生活和大学的专家教授一起学习交流,她非常珍惜此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每一次交流活动,和同期学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主动和授课老师交流学习。通过这次培育学习,她更深的了解到乡村振兴的意义及头雁学员的责任;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并把所学到的养牛技术和产业模式运用于实际当中,在云南农大教授一对一的帮扶下,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目前其养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带动周边更多的老百姓养牛,以此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共同致富。

中学毕业后的她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2013年由于家中父母年迈无人照应,孩子也即将上初中,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放弃城里舒适的工作,带着积攒的收入回家创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她决定开办自己的养殖场,2014年7月成立了家庭农场,经过不懈的努力,2020年10月她的家庭农场被评为市级家庭农场,2023年11月被评为全省示范家庭农场,在做好自己养殖的同时,带动本村30多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通过自己去培训学习的收获,提高了许多养殖方面的技术,还积极推广现代化的养殖业技术和管理方法,让更多农民学习新的科学的养殖方法,使农民的生产效益得到提升。

张建华的养殖场主要是养殖母牛繁殖,每年存栏数40头左右,(期中产仔18头左右),销售数在15头左右,年产值大概20万左右。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她一直坚持饲养生态牛,全程喂养青储料、玉米面。当地很多农户种植玉米,玉米收割后玉米杆成了垃圾,有的拿去烧了,有的直接烂在地里,于是她开始收集玉米杆做成青储料,以200元一吨的价格收购,不仅让农户农田垃圾变费为宝提高了家庭收入,也让自己的养殖厂有了优质的饲料。为了让生态养殖厂持续的发展下去,她承包了20亩地种植玉米,承包了8亩地种植皇竹。养殖场的原料问题解决后,她开始准备在养殖场里养殖毛驴,让养殖场多元发展以供应市场的不同需求。2023年4月开始试养殖毛驴6头,带动2户农户一起养殖毛驴。在创业的路上她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摸索也一直在前进。

在云南农业大学“头雁”学习期间,受国家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的事迹感染,做为一名社区基层干部,一名共产党员,要担当、奉献,用牛劲,提心劲,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增强队伍的担当实干精神和争先表率意识,扛牢头雁的责任,带领广大党员社区村民勇担排头雁,认清形势、找准差距、振作起来、行动起来,以更强的决心,更足的勇气、更硬的本领,践行 “沉下心扑下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坚持党建引领,深耕文化建设,厚植村民文化底蕴,增加技能学习,激发更多的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的热情,让外出务工的年青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共同走向富裕的道路。全村男女老少对这个肯干敢干的农村妇女干部更佩服也更愿意配合她的工作,积极响应她的号召。

帮扶导师:余长林 副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导师点评:作为中共党员和社区干部,在如何带领社区居民产业致富上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发展优化肉牛养殖,加大肉牛品种引进、改良力度,强化肉牛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本地牛种资源,通过级进杂交改良、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使产品价值最大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就是需要像张建华这样的“头雁”,祝愿她继续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牧场的同时,带领社区居民共同致富。


关闭